一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夫玄黄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黄」 ―《周易・上經・䷁坤》
「樸至大者無形狀,道至妙者無度量
故天之圓也不得規,地之方也不得矩
往古来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道在其間,而莫知其所」
―《淮南子・齊俗訓》
日月盈昃 ,辰宿 列張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周易・下經・䷶豐》
「天設日月,列星辰,調陰陽,張四時
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風以乾之,雨露以濡之」
―《淮南子・泰族訓》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周易・繫辭下傳》
「持樞,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 ―《鬼谷子・持樞》
「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取予有節,出入有時,開闔張歙
不失其敘,喜怒剛柔,不離其理」
―《淮南子・本經訓》
閏餘成歲,律呂調陽
「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尚書・虞書・堯典》
「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
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陰,取竹於嶰谿之谷
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吹曰舍少
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
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適合
黃鐘之宮,皆可以生之,故曰黃鐘之宮,律呂之本
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鐘,以和五音,以施英韶
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
「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 ―《周禮・春官宗伯・大司樂》
「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
律以統氣類物
一曰黃鐘,二曰太族,三曰姑洗,
四曰蕤賓,五曰夷則,六曰亡射。
呂以旅陽宣氣
一曰林鐘,二曰南呂,三曰應鐘,
四曰大呂,五曰夾鐘,六曰中呂。」
―《漢書・志・律曆志上》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
「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周易・上經・䷁坤》
(※霜,非露所結也)
金生麗水,玉出崑岡
「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人多竊采金」 ―《韓非子・內儲說上》
「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楚辭・九章・涉江》
「西北之美者,有崑崙虛之璆琳琅玕焉」 ―《爾雅・釋地》
劍號巨闕,珠稱夜光
「歐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
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
「寶彼兮沙礫,捐此兮夜光」 ―《楚辭・九思・哀歲》
果珍李柰,菜重芥薑
「李:果也,从木子聲」 「柰:果也,从木示聲」 ―《說文解字・木部》
「芥:菜也,从艸介聲」 「䕬:禦溼之菜也,从艸彊聲」 ―《說文解字・艸部》
「蘇、芥,草也
江淮南楚之間曰蘇
自關而西或曰草,或曰芥
南楚江湘之間謂之芥
蘇亦荏也,關之東西或謂之蘇,或謂之荏
周鄭之間謂之公蕡
沅湘之南或謂之𦵯
其小者謂之䖆葇」
―《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第三》
「乾薑:味辛溫,主治胸滿咳逆上氣
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
久服去臭氣,通神明,生川谷」
―《神農本草經・草部中品》
(※李、柰、芥,疑無特指)
海鹹河淡,鱗潛羽翔
二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
「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
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
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
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
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
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
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
―《春秋左氏傳・昭公・昭公十七年》
「太昊帝宓羲氏」―《漢書・表・古今人表・上上聖人》
「謂之伏羲者何
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
能覆前而不能覆後,臥之言去言去,起之吁吁
飢即求食,飽即棄余,茹毛飲血而衣皮葦
於是伏羲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
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羲也
謂之神農何
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
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
謂之燧人何
鑽木燧取火,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謂之燧人也
謂之祝融何
祝者,屬也;融者,續也。言能屬續三皇之道而行之,故謂祝融也」
―《白虎通德論・號》
「世傳三皇五帝,多以為伏羲、神農為三皇
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媧。其是與非,未可知也
我聞古有天皇、地皇、人皇,以為或及此謂,亦不敢明」
―《潛夫論・五德志》
(※暤、皡、曍,亦作昊;宓,通伏)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說文解字・序》
「昔者
蒼頡作書,容成造曆,胡曹為衣,後稷耕稼,儀狄作酒,奚仲為車」
―《淮南子・脩務訓》
推位讓國,有虞陶唐
「宰我曰:『請問帝堯』
孔子曰『』高辛氏之子,曰陶唐」
「宰我曰『請問帝舜』
孔子曰『喬牛之孫,瞽瞍之子也,曰有虞』」
「宰我曰『請問禹』
孔子曰『高陽之孫,鯀之子也,曰夏后』」
―《孔子家語・五帝德》
「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于位,讓于虞舜,作堯典」―《尚書・虞書・堯典》
「堯曰:嗟,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
嶽應曰『鄙德忝帝位』
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
眾皆言於堯曰『有矜在民閒,曰虞舜』
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
嶽曰『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姦』
堯曰『吾其試哉』於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於二女
舜飭下二女於媯汭,如婦禮
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
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
賓於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
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聖
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讓於德,不懌
正月上日,舜受終於文祖,文祖者,堯大祖也」
―《史記・本紀・五帝本紀》
(※女,亦作汝)
弔民伐罪,周發殷湯
「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弔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孟子・梁惠王下》
「歸市者弗止,芸者不變,誅其君,弔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孟子・滕文公下》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師渡孟津,作泰誓三篇」 ―《尚書・周書・泰誓上》
「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 ―《史記・本紀・周本紀》
「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
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
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
封于商,賜姓子氏,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於百姓,百姓以平
契卒,子昭明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為成湯
成湯,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誥」―《史記・本紀・殷本紀》
「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
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彊諫紂
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
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
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
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
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大』白旗,殺妲己
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
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令修行盤庚之政
殷民大說,於是周武王為天子,其後世貶帝號,號為王
而封殷後為諸侯,屬周」
―《史記・本紀・殷本紀》
坐朝問道,垂拱平章
「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尚書・周書・武成》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尚書・周書・堯典》
愛育黎首,臣伏戎羌
「黎,庶,烝,多,醜,師,旅,眾也,洋,觀。」 ―《爾雅・釋詁》
「徐州貢土五色,有青、黃、赤、白、黑也
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
土黃而細密曰埴,埴膩也,黏如脂之膩也
土赤曰鼠肝,似鼠肝色也
土白曰漂,漂輕飛散也
土黑曰盧;盧然解散也」
―《爾雅・釋地》
「倉庚,黧黃也」 ―《爾雅・釋鳥》
「黎:履黏也,从黍,𥝢省聲
𥝢,古文利,作履黏以黍米」
―《說文解字・黍部》
「黔:黎也,从黑今聲
秦謂民為黔首,謂黑色也,周謂之黎民
《易》曰『為黔喙』」
―《說文解字・黑部》
「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
天子同姓,謂之叔父,異姓,謂之叔舅
於外曰侯,於其國曰君。
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
於內自稱曰不穀,於外自稱曰王老
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國,曰某人
於外曰子,自稱曰孤」―《禮記・曲禮下》
「氐、羌、呼唐、離水之西」―《呂氏春秋・恃君覽・恃君》
遐邇一體,率賓歸王
「遐邇一體,中外提福,不亦康乎」 ―《史記・列傳・司馬相如列傳》
「故人主得其道,則遐邇偕行而歸之,文王是也
不得其道,則臣妾為寇,秦王是也
夫文衰則武勝,德盛則備寡」
―《鹽鐵論・備胡》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詩經・小雅・北山之什・北山》
鳴鳳在竹,白駒食場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論語・子罕》
「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
鳳凰麒麟皆在郊棷,龜龍在宮沼,其餘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窺也
則是無故,先王能修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故此順之實也」
―《禮記・禮運》
「魯哀公問舜冠於孔子,孔子不對
三問不對,哀公曰『寡人問舜冠於子,何以不言也』
孔子曰『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領者矣,其政好生而惡殺焉
是以鳳在列樹,麟在郊野,烏鵲之巢可俯而窺也
君不此問,而問舜冠,所以不對也』」―《荀子・哀公》
「皎皎白駒、食我場苗
縶之維之、以永今朝
所謂伊人、於焉逍遙」
―《詩經・小雅・祈父之什・白駒》
化被草木,賴及萬方
「𠤎:變也,从到人,凡𠤎之屬皆从𠤎」
「化:教行也,从𠤎从人,𠤎亦聲」
―《說文解字・𠤎部》
「王歸自克夏,至于亳,誕告萬方」 ―《尚書・商書・湯誥》
三
蓋此身髮,四大五常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
「哀公問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
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
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 達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禮記・中庸》
「孟子曰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惻隱之心,仁也
羞惡之心,義也
恭敬之心,禮也
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詩》云『宜民宜人,受祿于天』
為政而宜於民者,固當受祿于天
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脩飭也
五者脩飭,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靈
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漢書・傳・董仲舒傳》
恭惟鞠養,豈敢毀傷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復坐,吾語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大雅》云『無念爾祖,聿脩厥德』」
―《孝經・開宗明義》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詩經・小雅・小旻之什・蓼莪》
女慕貞絜,男效才良
「乾:元亨利貞」
「『文言』曰
『元』者,善之長也
『亨』者,嘉之會也
『利』者,義之和也
『貞』者,事之幹也」
―《周易・上經・䷀乾》
「貞:卜問也,从卜,貝以為贄,一曰鼎省聲,京房所說」 ―《說文解字・卜部》
「質美者以通為貴,才良者以顯為能,何以言之」 ―《新語・資質》
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論語・述而》
「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牆,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
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
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
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
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春秋左氏傳・宣公・宣公二年》
罔談彼短,靡 恃己長
「靡,罔,無也」 ―《爾雅・釋言》
「恃:賴也。从心寺聲」 ―《說文解字・心部》
信使可覆,器欲難量
「有子曰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論語・學而》
「唯齊酒不貳,皆有器量」 ―《周禮・天官冢宰・酒正》
「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 ―《說文解字・㗊部》
「量:稱輕重也,从重省,曏省聲」 ―《說文解字・重部》
墨悲絲染,詩讚羔羊
「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歎曰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所入者變,其色亦變
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所染》
「羔羊之皮、素絲五紽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絲五緎
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縫、素絲五總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詩經・國風・召南・羔羊》
景行維賢,克念作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牡騑騑、六轡如琴
覯爾新昏、以慰我心」
―《詩經・小雅・桑扈之什・車舝》
「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 ―《尚書・周書・多方》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道,導也,所以通導萬物也」
「德,得也,得事宜也」
「名,明也,名實事使分明也」
―《釋名・釋言語》
「道:所行道也,从辵从𩠐,一達謂之道」 ―《說文解字・辵部》
「德:升也,从彳㥁聲」 ―《說文解字・彳部》
「名:自命也,从口从夕
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說文解字・口部》
「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
正形飾德,萬物畢得
翼然自來,神莫知其極」
―《管子・心術下》
「陰陽𩅞𩅞,積傳為一周,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
空谷傳聲,虛堂習聽
「習:數飛也,从羽从白,凡習之屬皆从習」 ―《說文解字・習部》
禍因惡積,福緣善慶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周易・上經・䷁坤・文言》
尺璧非寶,寸陰是競
「夫日回而月周,時不與人遊 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時難得而易失也」 ―《淮南子・原道訓》
資父事君,曰嚴與敬
「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
孝當竭力,忠則盡命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
臨深履薄,夙興溫凊
「不敢暴虎 不敢馮河 人知其一 莫知其他
戰戰兢兢 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之什・小旻》
「肆皇天弗尚 如彼泉流 無淪胥以亡
夙興夜寐 洒掃廷內 維民之章」―《詩經 -> 大雅 -> 蕩之什 -> 抑》
似蘭斯馨,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淵澄取映
容止若思,言辭安定
篤初誠美,慎終宜令
榮業所基,藉甚無竟
學優登仕,攝職從政
存以甘棠,去而益詠
樂殊貴賤,禮別尊卑
上和下睦,夫唱婦隨
外受傅訓,入奉母儀
諸姑伯叔,猶子比兒
孔懷兄弟,同氣連枝
交友投分,切磨箴規
仁慈隱惻,造次弗離
節義廉退,顛沛匪虧
性靜情逸,心動神疲
守真志滿,逐物意移
堅持雅操,好爵自縻
###
###
###
###
###
###
###
###
1 | 3 | 4 | 5 | 6 | 7 | |
---|---|---|---|---|---|---|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 蓋此身髮,四大五常。 | 都邑華夏,東西二京。 | 治本於農,務茲稼穡。 | 耽讀玩市,寓目囊箱。 | 布射僚丸,嵇琴阮嘯。 | ※※※※※※※※ |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 恭惟鞠養,豈敢毀傷。 | 背邙面洛,浮渭據涇。 | 俶載南畝,我藝黍稷。 | 易輶攸畏,屬耳垣牆。 | 恬筆倫紙,鈞巧任釣。 | |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 女慕貞絜,男效才良。 | 宮殿盤郁,樓觀飛驚。 | 稅熟貢新,勸賞黜陟。 | 具膳餐飯,適口充腸。 | 釋紛利俗,竝皆佳妙。 | |
閏餘成歲,律呂調陽。 | 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 圖寫禽獸,畫彩仙靈。 | 孟軻敦素,史魚秉直。 | 飽飫烹宰,飢厭糟糠。 | 毛施淑姿,工顰妍笑。 | |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 | 罔談彼短,靡恃己長。 | 丙舍傍啟,甲帳對楹。 | 庶幾中庸,勞謙謹敕。 | 親戚故舊,老少異糧。 | 年矢每催,曦暉朗曜。 | |
金生麗水,玉出崑岡。 | 信使可覆,器欲難量。 | 肆筵設席,鼓瑟吹笙。 | 聆音察理,鑒貌辨色。 | 妾御績紡,侍巾帷房。 | 璿璣懸斡,晦魄環照。 | |
劍號巨闕,珠稱夜光。 | 墨悲絲染,詩讚羔羊。 | 升階納陛,弁轉疑星。 | 貽厥嘉猷,勉其祗植。 | 紈扇圓潔,銀燭煒煌。 | 指薪修祜,永綏吉劭。 | |
果珍李柰,菜重芥薑。 | 景行維賢,克念作聖。 | 右通廣內,左達承明。 | 省躬譏誡,寵增抗極。 | 晝眠夕寐,藍筍象床。 | 矩步引領,俯仰廊廟。 | |
海鹹河淡,鱗潛羽翔。 |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 既集墳典,亦聚群英。 | 殆辱近恥,林皋幸即。 | 弦歌酒宴,接杯舉觴。 | 束帶矜莊,徘徊瞻眺。 | |
2 | 空谷傳聲,虛堂習聽。 | 杜稿鍾隸,漆書壁經。 | 兩疏見機,解組誰逼。 | 矯手頓足,悅豫且康。 | 孤陋寡聞,愚蒙等誚。 | |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 | 禍因惡積,福緣善慶。 | 府羅將相,路俠槐卿。 | 索居閒處,沉默寂寥。 | 嫡後嗣續,祭祀烝嘗。 | 謂語助者,焉哉乎也。 | |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 尺璧非寶,寸陰是競。 | 戶封八縣,家給千兵。 | 求古尋論,散慮逍遙。 | 稽顙再拜,悚懼恐惶。 | ||
推位讓國,有虞陶唐。 | 資父事君,曰嚴與敬。 | 高冠陪輦,驅轂振纓。 | 欣奏累遣,慼謝歡招。 | 箋牒簡要,顧答審詳。 | ||
弔民伐罪,周發殷湯。 | 孝當竭力,忠則盡命。 | 世祿侈富,車駕肥輕。 | 渠荷的歷,園莽抽條。 | 骸垢想浴,執熱願涼。 | ||
坐朝問道,垂拱平章。 | 臨深履薄,夙興溫凊。 | 策功茂實,勒碑刻銘。 | 枇杷晚翠,梧桐蚤凋。 | 驢騾犢特,駭躍超驤。 | ||
愛育黎首,臣伏戎羌。 | 似蘭斯馨,如松之盛。 | 磻溪伊尹,佐時阿衡。 | 陳根委翳,落葉飄搖。 | 誅斬賊盜,捕獲叛亡。 | ||
遐邇一體,率賓歸王。 | 川流不息,淵澄取映。 | 奄宅曲阜,微旦孰營。 | 游鵾獨運,凌摩絳霄。 | |||
鳴鳳在竹,白駒食場。 | 容止若思,言辭安定。 | 桓公匡合,濟弱扶傾。 | ||||
化被草木,賴及萬方。 | 篤初誠美,慎終宜令。 | 綺回漢惠,說感武丁。 | ||||
榮業所基,藉甚無竟。 | 俊乂密勿,多士寔寧。 | |||||
學優登仕,攝職從政。 | 晉楚更霸,趙魏困橫。 | |||||
存以甘棠,去而益詠。 | 假途滅虢,踐土會盟。 | |||||
樂殊貴賤,禮別尊卑。 | 何遵約法,韓弊煩刑。 | |||||
上和下睦,夫唱婦隨。 |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 |||||
外受傅訓,入奉母儀。 | 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 |||||
諸姑伯叔,猶子比兒。 | 九州禹跡,百郡秦並。 | |||||
孔懷兄弟,同氣連枝。 | 岳宗泰岱,禪主雲亭。 | |||||
交友投分,切磨箴規。 | 雁門紫塞,雞田赤城。 | |||||
仁慈隱惻,造次弗離。 | 昆池碣石,鉅野洞庭。 | |||||
節義廉退,顛沛匪虧。 | 曠遠綿邈,岩岫杳冥。 | |||||
性靜情逸,心動神疲。 | ||||||
守真志滿,逐物意移。 | ||||||
堅持雅操,好爵自縻。 |